返回第112章 读书人的事,算行贿吗,那是送礼!(1 / 2)大汉小吏首页

如今,樊千秋在万永社自然是一人堂,可在长安县寺却是“新妇”。

他虽然胸有大志,手腕也算了得,但是初来乍到,仍要上下打点。

是虎就得卧着,是龙就得盘着,现在不宜太早暴露出锋芒和锐气。

方才,樊千秋已经对下属恩威并施了,接着,他还得疏通好上官。

樊千秋先绕到了正堂后面,直接走进了对面的门下主簿阁,找到了门下吏的首领——县寺的主簿许由。

这四百石的主簿见到樊千秋恭敬来访,也并没有端架子,而是非常熟络地将后者迎入阁中,请其入座。

许由如今已五十出头了,亦是清明北乡人士,自幼就跟随长安一个老儒研读《左传》,算是一个儒生。

只可惜《左传》非显学,许由足足学了十年,最终也只能在长安城北城郭开一個精舍,开庐收徒讲学。

可是既然不是显学,自然也收不到太多生徒,每年只能收到百多斛粟和七八斤束脩,仅仅够果腹而已。

后来机缘巧合,许由结识了准备由郎官外放到中县去当县令的义纵。

义纵目不识丁,许由才学可用,可取长补短,义纵随即辟其为门下议曹,二人便有了份“主仆”情谊。

而后,许由跟随义纵去了中县和长陵县,现在又回到长安县,升为了四百石的主簿,也算荣归故里了。

许由年龄稍长,以后外放也只能当到县丞,便断了这念头,一心一意辅佐义纵,才与窦桑林并无纠葛。

主簿是长安县寺的看门人,也是长安令的大管家,樊千秋自然要先与他疏通好关系。

樊千秋在主簿室落座之后,就先与许由攀起了乡梓的情谊。

许由也知道万永社在清明北乡是乡梓典范,所以言语之间,对樊千秋也多有赞扬之言。

在三言两语之间,樊千秋则通过察言观色,对许由的性情和为人多了几分直观的了解。

为人和善、办事牢靠、略显迂腐、喜欢读经……总之,算来是一个值得交往的老好人。

寒暄完之后,樊千秋将备好的麻布包裹拿了出来,小心翼翼地将其摆到了许由的案上。

“这是……”许由见到之后,先是不解,接着了然,皱眉问道,“你要向本官行贿?”

“上吏的廉名下吏早有耳闻,怎敢行贿,此物绝对算不上行贿。”樊千秋打开包袱。

果然,其中并不是金和铜钱,也不是玉器或者其余值钱的宝石,竟然只是四卷竹简。

“这……”许由的警惕心松懈了下来,指着这几卷竹简更加疑惑了。

“这是几卷《左传》的残本,乃我一个挚友从长陵县一中户手里购得的,是在自家祖屋梁上寻到的……”

“这上户的祖屋是战国时修建的,上下也建有几百年了,这中户不识货,五十多钱就卖给了我那挚友。”

樊千秋把备好的说辞熟练地说了出来,又看似随意地把竹简往许由的面前推了推,后者双眼立刻亮了。

历经了始皇帝的焚书坑儒和楚霸王的焚阿房宫,诸子百家典籍损毁颇多,用十不存一二形容亦不为过。

直到文景时期,天下逐渐安定,才偶有诸子百家的典籍陆续重见天日,将百家先贤文脉道统承续下来。

许由本是儒生,一听这是战国时留下来的《左传》古书,不顾官仪地拿过来,在案上展开,细细读起。